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近日出版发行的《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论述摘编》,摘编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城市工作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了城市发展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就城市发展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7个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的人口占全国的20.7%,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三成以上,超大特大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动力源和增长极的作用。超大特大城市统筹好改革、科技和文化三大动力,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升级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上海城市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超大城市的典型代表,上海按照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要求,积极统筹改革、科技和文化三大动力,不断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积极推进城市改革,持续优化超大城市“规、建、管、运”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改革涉及方方面面,当前的重点是推进规划、建设、管理、户籍等方面的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城市改革坚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以落实国家重大任务为战略牵引,全力以赴推进深层次城市改革。在这期间,上海成为我国最早开展“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实践的城市之一,探索编制了新时代全国第一个跨省域的国土空间规划;以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重点,推进重大工程和重点区域建设,下大力气改善市民居住、交通出行及城市环境;以“一网统管”建设为“牛鼻子”,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源源不断释放上海城市发展动能与活力。上海高标准规划建设了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等重点区域,五个新城建设全面发力,轨道交通年均增能3%以上,黄浦江45公里、苏州河42公里岸线实现贯通开放,每年实施各类旧住房更新改造1000余万平方米等,持续实施城市管理精细化三年行动计划,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二是以科创中心建设为牵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创新与改革开放一起,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而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科技强国战略等国家战略并推动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更加注重依靠创新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增强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沪国家实验室建设顺利推进,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开工建设,张江科学城完成扩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上海方案”加快落实,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首架c919大飞机正式交付。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形成以“科创22条”为总领、科改“25条”为主线、科创中心建设条例为基本保障、各重点领域改革及其配套政策协同实施的创新政策体系。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迈入全球主要创新型城市前列,2021年在世界科技创新集群中排名第8。
三是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着力提升城市软实力。文化是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当今世界,大国竞争越来越体现为软实力的较量,越来越体现在中心城市软实力的比拼,即利用价值观、文化、制度等软要素的感召引领,突出表现为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吸引力、内在的创造力和外在的竞争力。近年来,上海积极探索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注重硬件软件一起抓,打响“四大品牌”,弘扬“三大文化”,坚持历史风貌保护,把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贯穿于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全过程和各领域,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高水平统筹三大动力,增强超大城市发展方式转变动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这是党中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今后一个时期推进超大特大城市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上海要率先高质量统筹改革、创新和文化三大动力,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进一步增强超大城市的持续发展能力,为超大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澎湃动能,率先探索中国式城市现代化,争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发挥标杆引领作用。
一是以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勇当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持续深化城市改革,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突出改革系统集成,更好发挥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规划,进一步完善符合中央要求和地方特点、多规合一的上海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优化规划实施监测、评估、维护机制,全面提升上海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管理体制机制,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动市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水平。聚焦城市管理工作的“四梁八柱”,持续升级“一网统管”,推动线上技术手段与线下管理流程之间互相促进与融合,深入实施以法治建设为基础、以标准规范为支撑、以城市体检为依据、以考核机制为保障的精细化管理的“健康标准”,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标准化、数字化水平。
二是增强教育科技人才支撑,高质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创新是一座城市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深入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资源融合集成,一体化部署、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和人才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积极开展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最优创新政策环境,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生态系统。深入实施基础研究特区计划、“探索者”计划,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和推动国家实验室创新发展,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加快探索“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答题”的科技发展新模式,完善“揭榜挂帅”“赛马制”“包干制”等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完善科学规范、开放包容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制度优势,探索符合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全链条培养体系,持续为人才减负松绑,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做好育才、引智、用人。
三是持续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落地落实“严格保护”的底线管控、“整体保护”的综合治理、“以用促保”的发展理念,推动历史街区整体保护和活化利用,保护传承“最上海”城市历史文脉。优化重大文体设施布局,持续打响“一中心、五集群”的“演艺大世界”品牌;加快“十五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建设,打造家门口的演艺新空间。推出更多“上海原创”精品,推动海内外优秀文化作品首发、首演、首映、首展,做强“码头”、激活“源头”、勇立“潮头”,充分彰显“上海文化”品牌标识度,加快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亚洲演艺之都、全球电竞之都,打造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推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取得新突破,持续提升城市文化创造力、传播力、影响力。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本文作者:邓智团
题图来源:孟雨涵摄
图片编辑:项建英
X 关闭
2月7日,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A...
科技日报合肥2月8日电 (记者吴长锋)8日...
在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
2月8日,当看到中国选手谷爱凌以漂亮的高...
科技日报北京2月8日电 (记者张佳星)记...
人民网北京2月9日电 (记者王连香)记者...
科技日报北京2月8日电 (记者张梦然)据...
科技日报讯 (记者马爱平 通讯员赵鹏跃...
2月2日,海军航空兵某旅组织战备巡逻。刘...
“前方道路遭‘敌’破坏,车辆无法通过。...
Copyright © 2015-2022 亚洲产业园区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022870号-9 联系邮箱:553 138 779@qq.com